————————————————————————————————————————————————————————————————————————
这几年大多数人的体验确实有点难,但是也不必过于绝望,今天就来聊两个关于困难的小故事吧。
这几天反诈老陈接受采访表明了自己后悔离职的新闻比较火,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他反复表示,出来后悔了,经常做梦自己是协勤,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转正。
我到没有关注他,但是因为比较热门,事情的大致经过是知道的,本来是有公职在身直播宣传反诈,热度暴增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离职自己单干了。
但是这两年很明显并不如意,我印象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说后悔,陆陆续续看到几次他有如此的表示了。
我的看法是这样,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来说,他自己也有些直播能力,但之前的火爆,也必然有职业的加成。
有公职在身,首先有权威性,同时又是做反诈科普这种公益的事情,因此大部分人对直播内容的要求就比较宽容。
甚至很大一部分人爱看他直播,就是爱看他以反诈人员的角色去和别的主播连线,对面主播胆战心惊的样子。
但辞职成为个人去直播,以前的模式颠覆了,剩下的就是真刀真枪的比拼,内容上不吸引人就是没人看。和从底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网红比,直播内容就显得有些稀缺了。
除了经济预期上的落差,可能还有一些现实中的落差,从警察到网红社会地位必然也下降了。
钱没有赚到自己的预期,社会地位大不如前,因此后悔做出了这个选择也是必然。
当下的这份后悔来自于,发现了自己直播能力不够,和当初预期相差太大,碰壁之后意识到,不该脱掉公职的衣服。
但如果他没离职,他对自己的认知就会停留在,觉得自身直播很有实力,但是却被公职束缚了。如果没离职必然也会一直后悔,不甘心,觉得如果自己离职了就会赚很多钱。
人不能患得患失,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大多选择都有反面,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任何道路都会有困难的现实,那么怎么选都会感觉自己不幸。
不能接受任何道路都会有困难,就总会有一种错觉,如果我选了另一条路,就或非常容易很简单。
但实际上就如老陈一样,选择了自己单干,会面对赚钱的压力,和社会地位改变。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最普遍的上班的羡慕创业的自由,创业的羡慕上班的稳定,没压力。
有这种心态是因为,人正在走的路问题永远是实打实要解决的,而没走的路一些问题没走之前根本发现不了,一些问题也只是听听不用直接面对。
在股市,认为股市本该简单的人,更深层次的想法,是他认为股市就该有一类资产能够持续上涨,让他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赚钱。
既然有一类资产应该是持续上涨的,那么过去持续上涨的大概率就是这类资产。必然就在每类资产大涨之后,认为这才是自己要找的真命天子。
后来发现不行,那应该是A股的问题,眼光放的更远些,日经过去表现不错,他应该是能够简单赚钱持续上涨的,买日经,美股过去表现不错,那应该是不会调整的,买入美股。
因为认为股市就该简单,如果一类资产一段时间没赚钱,那肯定是资产有问题,我们去找过去持续上涨的资产,他大概率就是那个每天赚钱的标题。
之后的结果必然是不停的试错,直至离场。有一些资产确实走的更平稳一些,但是完全不调整的资产,必然是没有的。
投资上,稍有不顺要么着急换方法,要么着急赖别人,要么就暗示自己这一个市场不可能赚钱,很少去直面问题。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一直都在换赛道,这个月创业干这个,过几个月创业干那个,很少有一件事持续做,因为他觉得人生就不该难啊,一定要试到一条路,简简单单赚大钱
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时候都是被一个心理学特征影响,就是习得性无助,简单的说遇见问题就容易逃避,然后还会给逃避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从来都没有一个亲近的人陪伴他去处理问题,所以他的潜意识会觉得问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的。
所以遇见问题,只想逃避,谁影响我,我就放弃谁。为了让自己心里踏实,同时还会美化另一个选择。
这个时候的决策,其实只是内心对痛苦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已,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巴菲特以及所有的领域的大师之所以成功,核心原因是他们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让复利的雪球越滚越大。
投资这事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在书上看着成功案例,背诵着朗朗上口的理念,觉得这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然而,想象自己达成某个目标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但在充满竞争和现实压力的环境中达成这个目标则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你需要认真去了解企业,需要用耐心对抗焦虑,需要抵御得了能力圈外的诱惑,需要独自面对恐惧。
如果一个人认为投资就该简单,他就会忽略自身的学习和能力建设,不断地去寻找永远会上涨的资产。最后屡战屡败,被迫淘汰。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就该简单,那么他就会不停的更换方向,永远都无法积累自己的优势。
他说自己以前对幸运的要求太高了,以前觉得幸运是不劳而获,天降横财,现在才发现,付出了就有回报,这件事,就已经是很幸运了。
想要幸运不是找到最好的路,而是找到让你最甘心的路,因为任何路往前走都会有艰难的阶段,只有你甘心的路,你才会觉得值得。
幸福退让原则简单的说,一些没必要的口角争论,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你比他更幸福你就要懂得先退让,没必要和没必要的人在没必要的事情上较真。
我想说的是,幸运与不幸,更多是我们某一刻认知和时代背景下的界定,他并不一定是长远的真实结果。
但是我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生的长远看法准确率其实都不高,因为大环境变化太快了。
前几天看到博主小熊猫子的一篇VLOG,他不是一个专职的博主,一共拍了四条视频,我之前也没关注他,之所以我看到的这条能火,被我这个陌生人刷到,可能因为确实流露着真情实感。
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28岁这年她被裁员了,周五例会后通知,第二周要离开公司,没有一点准备时间。
她在某大厂做设计,本以为这是一个不间断地积累护城河的职业,没想到败给了这几年横空出世的AI。
我从小学习美术,2018年从美院毕业,毕业后就进入了京东实习,之后两份工作也都是头部大厂。
离职的那天心里一直都有一种奇怪的情绪涌动着,谈不上舍不得,但也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曾经爸妈花光了所有积蓄,让她学美术,希望她能成为大画家,大设计师,22岁时她作为公司最小的95后在大厂工作,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
十多年前父母可能觉得,什么都能被替代但是创意替代不了,哪怕即便在2年前,一切都还在正轨,人生就如预想一样步步实现完美。
那这一刻就该绝望吗?其实也没必要,十多年前对人生的看法并不准确,这一刻对未来几十年没机会的看法就能准确?
比如这位博主,他因为被辞退拍了这条视频突然火了,因为网友的建议因此决定去云南看看。
单看当下他感觉自己是不幸的,但也许走着走着,他发现了自己很适合当一个旅游博主,那这份不幸又变成了幸运。
还是我的观点,人生的长远看法,其实很难准确,因为这个时代和世界的随机性,非常容易就打破个体精密的规划。
我觉得我这句话总结的还是挺精辟的,顺境的时候多为世界的随机性做准备,逆境的时候也不必轻易给自己绝望的定义。
之前看某行业分析报告的时候,有个统计我忘记具体数字了,大致的意思是赶上直播、和短视频这波红利的人,大多学历都不高。
其实并不是,主要是,大部分学习很好的人,一毕业就有了一个相当的好的工作。但这事的反面就是,这份相当的好的工作就成了沉默成本,让人没勇气再去试别的。
但是学习差一点一毕业没有啥好工作的人,试起来没啥负担,试这个,试那个,反而一部分人试成了。
如果黑白也同样,我一毕业就有个很好的工作,可能就不会去做电商,也就没有人生的第一桶金,后面是否进入股市,会不会写公众号,可能都变了。
所以一定要相信凡事分两面,有时候短期的不好,另一面就是帮你打破了舒适区,而人都是更愿意呆在舒适区的。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教培行业没了,董宇辉反而受益了,若不是教培行业的一刀切,他可能根本不会走出舒适区去直播。
当然这不是想表达读书无用论,学习阅读,学会投资,保持健康,这三个方向努力,一定没错,肯定是越积累越有意义。
坏事变好事,不幸变有幸的核心,前提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培行业没了,董宇辉反而受益了,也是因他之前沉淀足够。
我想表达的事,别急于盲目的否定自己的一生,你先平静的往前走,可能某一刻,你就找到了一件你极其擅长的事,可能某一刻,这样一个世界变的就很适合你。
大家真的要少说丧气的话,尤其是诅咒自己的话,不然老天爷还以为你在许愿呢。
你先活着就行,你也不清楚自己以后能干啥,可能到最后你个人根本没得选,就只有时代选你的份。
比如说定书机,现在主要用来盯外卖,它被设计出来是为了整合和传承人类的知识,现在就天天打包芝士炸鸡。
但乐观地看,可能以前在学校没在乎订书机,都喜欢那种很炫酷的卷笔刀,花里胡哨的其他文具,但是他们现在都快被淘汰了,只有订书机活下来了。
所以,遇见困境,不必绝望,先让自己往前走,尽量提升个人的优势,你的时代可能马上就要召唤你了。
今天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我想对大家说,人生怎么选都会遇见困难,如果不接受这个现实,那么怎么选都会感觉自己不幸。
一切平庸的根源,都在于不够聚焦。坚定的往正确的方向走,让问题消失的不是有一条好运的路,而是你越强大问题就越小。
第二个故事我想对大家说,别稍遇困难,就轻易的认定这是绝境,之后轻言放弃。
最差的结果,你走着走着,也许事情没变好,但你的心境变了,你发现你自己走出来了。
五十八的时候觉得四十八的不是问题,到了八十八的时候,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
来的时候我说,如果我们没达到我们好的水平,那就证明我们就是这一个水平,我们也要接受自己爱自己。
这个世界本就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你感觉自己委屈,就生活在委屈的世界之中,你感觉自己绝望,就觉得这是一个绝望的世界。
前几天有位读者问我,市场明显活跃起来了,当下此阶段最怕什么。我说,最怕的是,不甘心。
市场一旦活跃了,风格轮动的特别快,这也代表着很多时候会出现一种状况,一些企业表现不错但和自己没关系。去年前年熊市,大家都不赚钱,长持为目的的朋友反而压力小一些。今年上半年大部分股票下跌,小部分白马表现还不错,对于拿着白马股的朋友,也感受不到什么诱惑。但是市场活跃阶段就不一样了,这样一个时间段往往小盘股、题材股表现更好,来自外界的诱惑,带来的不甘就会慢慢的频繁。
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自己受益的时候会觉得理所应当,别人受益的时候,就很难心甘情愿了。
你拿着自己懂的企业在那里,风刮到你,获得一些意外之喜,风不刮你,也能获得平稳收益。
投资是放大人性的概率游戏,一方面你要克服人性弱点中的,恐惧、贪婪,从众。同时也要坚定的选择高概率。
我们不说谁一定对,但是我们要找到线%的收益,你真的信背后的逻辑,能拿的住才是获得这份收益核心。
比如周一去买了题材股,面对今天这样的普跌,是否能拿的住?如果这样的调整再有三五天,三五个周,是否依然能有耐心?如果调整几天都拿不住,那么结果只能是追涨杀跌。
人生或投资,想到自己有些不甘心的时候,要一次次的告诫自己那钱不属于自己。
最近一些新闻有些朋友可能也看到了,有几个搞收费荐股的大V被处罚了,甚至有可能判刑。
过去这几年不止一两个平台来找过我,其中一些平台为了说服我去开收费项目,把一些大V变现的后台收入也展示给我看过,确实收益不菲。
黑白能在股市活这么久,我认为核心也正是这一点,我能轻易的做到对不该做的事甘心。如我以往常说的,在股市只要一个人能做到甘心,做到不出圈,成为10%长期赚钱的人并不难,至少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定投指数。
任何财富积累方式的核心,前提都是不犯大错,人如果能做到不擅长不去做,先擅长再去做,积累财富这件事就会变的容易很多。
之前分享过家里的一个亲戚,深耕餐饮十多年,一步步从小摊,变小店,从小店变大店,最后还开了几家分店。但是某个阶段他看朋友开夜店更赚钱,又感觉自己做餐饮辛苦,因此就想换个赛道,这一出圈最终的结果就是毁了自己前十多年的积累。
再讲一个我身边和投资很像的小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个体彩店,之前老去他店里买足彩久了认识的,老板很会做生意,店里放着大电视,弄了几个舒服的坐位,很多人买了足彩,也顺道在那聊球看球,生意很不错。
按说彩票店这生意,无论盈亏都是拿提成,店里人又这么多,应该挺好吧,结果后来也黄了。
刚开始他还是挺踏踏实实经营的,但是你开足彩店,难免每天都有那么几个幸运儿买对了高赔率的比赛,这时候心里就不平衡了。感觉自己赛前也了解这一个结果没赚到这份钱。
于是慢慢的看谁中过彩票,下次都想跟人家买一点,而买足彩这事很多时候就像做短线,对了,能找出很多个合理理由,但是同样的理由放到下一次又不灵了。这一年下来,开店赚的钱,还没跟着别人打彩票亏的多。
这是不是很像很多人做投资的心态,既想做价值投资赚稳定的钱,但是看着每天市场上的幸运儿又难受。
而且很多都有一个思维误区,把自己持有的5家企业当做一个集群,把不持有的5000家企业当做了一个集群,只要另外5000家里有短期表现好的企业,就会感觉自己把当前的持仓换了,就能享受这种上涨。
而实际的情况是,换完你依然只能持有5家,另外5000家依然和你没关系,短期走势更像抽奖,一个箱子里有5个白球,5000个黑球,一定是黑球更容易被抽到。
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 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 C是最后得到的情绪。
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 都会去找A的碴儿,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 一直在处理、 阻止、 抱怨、 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 事、 物。
但是我们忽略了,其实A往往是无法改变和掌控的,而B才是唯一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因素。
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事情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但是面对这些,你的心态是能改变的。
你会发现, 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 环境也会随之转变, 这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比如在去年悲观的时候我说,你既可以感觉自己两三年没在股市赚到钱,是一个受害者。但换个思路经过了这么难的三年,你没被股市淘汰,没有加杠杆爆仓,没有因创业面临永久性损失,优质股权一点没少只是暂时价格在较低的区间,你何尝又不是一个幸存者。
比如一个人还停留在认为股市所有机会都该属于自身个人的阶段,任何持仓不涨的日子都难受,但当他理解了,你持有的5家企业和5000家企业比短期,就不可能更幸运时,就不会再有什么负面情绪。
当他理解了,买之前解决不了何时买,何时卖,如何拿的住,看错怎么办这几个问题时,就根本不是属于自己的机会,也就不会不甘心了。
当然在股市咱不能光靠想的开,黑白把这个思维模型略作了一些修改,在股市中B不单单是你对事情的诠释,还有事前的准备。
比如同样下跌三年,情绪稳定是一方面,你能平和的度过,不加杠杆,适当分散,留足生活的钱,这些事前的准备也缺一不可。
比如股市涨跌无法控制,但是体系上能够最终靠方法把自己处于一个进退有据的状态,这也是黑白体系的核心之一。
无论什么结果出现,都减少B的负面加成,你才能有平稳的C情绪,去做好这件事。
比如有时候我们找到了一家认可的企业,虽然低估,但还没那么极致,这样一个时间段我往往会买一些底仓,因为我预测不了短期走势,这点底仓肯定赚不到淋漓尽致,但是他有一个效果,如果市场没给我更低估买入的机会,至少不是完全错过,心理会好受一些。
就像今年新建仓的港交所,虽然仓位不大,但是这份研究起码赚到了些钱,你心态总会好一些。
又比如有较大涨幅赔率下降的持仓我会逐步获利了结,而不是力求卖到最高处,达到的效果就是,如果继续涨我还有持仓很高兴,如果跌,因为获利了结了一部分,剩下的持仓成本更低,也能更平静的做到耐心持有。
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希望结果完美,是因为把自己想的完美。但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人,你能大多交易都获利,就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你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构建合适的体系。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聊了一个理念,人们都会想象出一个完美的自己, 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独感、惶惶不可终日、 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
但是经常又会认为这个完美的虚假自我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追求他人的认可,来印证自己的完美。
可惜我们越是追求这样的感觉,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因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本体,
一个人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有弱点,生活中才能变的坦然,投资中才能根据真实的自己构建合理的体系。
最后出现一种结果就是,很机械化的去执行一些方法,但是其中的一些点,自己又没有办法接受,很难做到长期去执行。
如哈林顿·埃默森所说:至于方法,可能有一百万个,但原则很少,只有几个。把握原则的人可以成功地选择自身的方法。尝试方法而忽视原则的人肯定会遇到麻烦。
而剩下的很多,适度分散还是更加集中,逐步买卖,还是等到极好的机会一次易,这其实是方法的范畴。
很多人把方法和原则搞混了。他会记住一条语录,然后发现了自己执行起来,又不太舒服,然后变的很纠结。
原则越复杂,出错的概率反而越高,很多时候你不仅自己都记不住那么多。甚至因为规则很多,有些选择适用这几条,有些选择适用那几条,反而给了你辗转腾挪,不合理执行规则的空间。
正如教皇曾经问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创作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杰作之---大卫雕像的。米开朗基罗回答说:“大卫就存在于大理石中。我只是去除了所有不是大卫的东西。”
就黑白举例这几条,1、基于价值。2、坚守能力圈。3、深研之后才考虑买入,任何一笔交易有明确的获利逻辑白纸黑字写下来。4、买之前,为所有可能性做好计划。每次都能做到,这就很不容易。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复杂是高级,但如《复利》一书中的建议,完美执行根本原则,把事情抽丝剥茧,这其实才是关键。
投资上,坚持基于价值选自己能看得懂逻辑的企业,任何买入先考虑最坏的结果,这是我的原则。
有些事你思路变了不再执念就不再是弱点,有些事你要通过核心原则规避去触碰弱点,最后你要有个对自己最合适的方法,让自己平静的去执行正确的原则。
————————————————————————————————————————————————————————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的札记说得太多了,所以,也没什么可多说得了,只要记住,波动并不是风险,哪怕是下跌50%的波动也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本金的永久损失,二是回报不足,比如长期跑输基准指数,跑输定期存款,跑输长期无风险利率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没有了。
按照这个年复合收益率计算,如果1965年投资1万美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市值为3.56亿美元。
所以,长期看,真正优秀企业的复利回报惊人,但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你会体验很不好。
比如,如果你有一亿元,下跌50%,就成为5000万了;你有1000万元,下跌50%,就成为500万元了;你有100万元,下跌50%,就成为50万元了,以此类推,这样跌着跌着,在“股价先生”眼里,可能就会突然感觉没有钱了!
然而,在股市里投资,惊人的财富就是这样炼成的,令全世界艳羡的美股也不例外。
据说,这么多年下来,有120多个长期股东跟着巴菲特投资(包括他在奥马哈的一些亲朋),成为了亿万富翁,当然这其间上上下下投资伯克希尔的股东户数不少于5000万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跑路了。
注意,上面这组数据,只是我阅读相关材料时的记忆,具体的来源,我自己已无法考证了,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吧(但我相信,最终能够跑下这个投资马拉松的一定不会是多数人)。
2001年8月27日,上市时股价为34.54元(后复权,下同),截至2024年10月31日,收盘价为8835.03元(前复权1527.79元),23年的时间过去了,茅台给投资者带来的年复合收益率为27.26%。
按照这个年复合收益率计算,如果茅台上市时投资50000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市值为1279.04万元。
因为我本人2000年5月31日入市,那两年就先后投资了5万元的本金,每每计算这个数据,我内心里就时时想起芒格所引用的那句名言: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聪明得太迟!
说明一下:我个人家庭投资股市的本金后来是持续不断的增加的,虽然这些年自己先后投资了十多家上市公司,自己也熬过了数不清的夜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大量的文章,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前些年增加的这些本金,全部投资于茅台这一个企业,结果会如何呢?我个人家庭现在的资产总额一定会大于当下账户里的市值的。——我想,说到这里,经常阅读我札记的投资朋友,就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我将大部分金融实物资产聚焦于茅台的原因了。
但是结果很美好,过程却同样艰辛。我以前的札记统计过,茅台自上市以来,其股价至少经历了八次40%以上的下跌或腰斩了。
截至10月31日,我大A股56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三季报公布完毕了,不少的投资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对持有的几家公司做一下分析或点评呢?如实说,我原本是有这个想法的,但是后来一想,一个企业再优秀,其经营数据的增长也不可能是保持匀速直线上升的,有的年份快些,有的年份慢些,是很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既受其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制约,更会受到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行业周期的影响更是无法逃避掉的(只是影响大小、强弱程度不同)。
所以,为了保持自己对自己“麾下”企业经营波动的钝感力,自己就没有再专门作文分析三季报了(其实就整个组合的“透视盈余”来看,自己总体上还是满意的)。而且我也一向认为,投资若汲汲于一两个季度的经营数据,而不对其经营数据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做多元化的分析,是永远做不好投资的。
据有关书籍介绍,当年同样居住在奥马哈的投资大师邓普顿,也喜欢居住在自己安静的小镇上,因为当时他第二天才能够收到报纸(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而股市在前一天就对当天或好或坏的消息进行反应了,他认为这对他很有帮助。巴菲特也说过,离华尔街太近了,肾上缐素会上升,所以,他也乐于居住在自己的奥马哈。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显然不同了,网络的便利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不免受到各种噪音的强烈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己必要的钝感力更是十分必要的。
以东阿阿胶为例,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复方阿胶浆追溯码重复一事被推上了热搜,尽管公司及时做出了公告,与公司的产品无关,但是今天一开盘,东阿阿胶股价一度下跌5个点之多。看到这一点,我就感觉很好笑。今天收盘后,东阿阿胶全天有11.97亿的成交量(收盘下跌3.05%),我猜想,又不知有多少投资者交出了优质的筹码!
如果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都让自己慌不择路地跑掉,还在股市里做投资这劳什子干啥呢?!——当然,这其间跑掉的可能多是投机分子。
一家偌大的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原材料供给系统、生产系统,还有渠道系统,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终端消费者,所以,时不时地整出一些热点事件,进而利用互联网快速发酵,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关键是要对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如果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对企业经营没有伤筋动骨,甚至连点擦皮伤都算不上,那就安心地看着股价表演就可以了。如果股价进行了过激的下跌反应,不仅不是伤害,反而更可能是加买的机会。
大致说来,就包括以上三个方面。但是钝感力这东西,有时容易意会又不容易言传,因为钝感力,说到底并不是愚钝力,反而会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商业世界清晰的洞察力,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所持公司商业模式和优秀企业文化长期观察的穿透力。唯有建立在这种洞察力和穿透力基础之上的钝感力,才是真正的钝感力。
当然,这其间又包含着一些投资的辩证法了。而修炼到这种境界,又可能是一个投资人需要终身学习、终身追求的事情了。
本网讯(通讯员 储茂银 田源瑞)近期继续晴热高温少雨气候致使全县范围内土壤失墒加重,形成玉米等农...
近日个别地方毁麦“割青麦作饲料”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一度引起大家的关注,并迅速登上热搜。农业农村...
国内的饮食文化很丰厚,再加上人口许多,每年的食材需求是十分大的,尤其是肉类,每年的消耗量都很惊人...
小麦机播具有播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稳定、覆土良好、节省种子、工作效率高等特点。 (2...
Copyright © 2002- 2022 开云体育app官方下载 版权所有